不久前,媒体报道都江堰普照寺的尼姑买600万豪宅,引起轩然大波;每年春节,也有各寺庙的头柱香,卖得天价,招来满堂喧哗;更有道长如神仙李一,借道家文化欺世盗名敛财无数,从天尊变成了骗子。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下,神秘而圣洁的宗教已经沾上了世俗的尘埃,信仰成了赚钱的工具。
小隐隐陵蔽, 大隐隐朝市,“大隐于市”,这就是中国宗教的现状。
在参与儒家经济文化网千家媒体联盟访谈时,也提出了道观高价售门票、收取香火钱和算命取钱财等怪圈。嘉宾成都市青羊传媒中心张兴渭先生谈及,包括道家文化青羊宫、佛教文化文殊院在内的这些古道观、寺庙,已经同诗歌文化杜甫草堂、古蜀文明金沙遗址等等一起成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道教的算命卜卦,八卦阴阳之说玄乎其玄,很少有高人参透其中精髓,但几乎每一个寺庙和道观门口都有一条街的先生摆着小摊,问路之人络绎不绝,正是几句话的事儿便让你将钱都掏出来消灾解难了。再例如佛教的开光祈福,几句经文,几盏明灯,换得几百甚至上千的金钱。再加上门票,香油,斋饭,住宿,捐赠……香火鼎盛的寺庙道观收益是颇为丰厚的,我这样的营收为“宗教经济”。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实际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精神世界的依托。因为敬畏和崇拜,它的衍射产品是极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的确,从劳动力价值上来讲,按照社会经济学的说法,宗教经济里没有等价交换。
16世纪,德意志教会推行一种“赎罪券”,宣扬只要支付金钱,就能赎罪上天堂。这样明显的宗教商业化。终于,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抨击荒谬的赎罪券,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始。
对于一些属于国家保护的或者重要的旅游景点的寺庙,国家都会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大部分是寺庙自己自负盈亏。是的,宗教也要生存,道士要吃饭,尼姑要买房。在中国,特别是旅游景点的寺庙,走的是商业化道路,出售头柱香,法器开光,还开办学院培养专门的佛学人才,和尚每年还有探亲假,已经俨然一副大企业的做派。
宗教建立在神秘高尚权威的基础之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纯净的道法自然和修得的十方净土,才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和佛教徒。
难道除了挥霍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找到新的社会成长之路?难道教徒的精神家园,就无法褪去GDP,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等等关于人民币的外衣?
得天独厚的公共资源和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确实是很多地方的经济支柱,但是将信仰蒙上商业利益,长久以来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一方面,一些忠实的教徒会奋起反抗维护宗教的纯洁,反对将神圣的宗教作为牟利的工具;另一方面,一些没有信仰的人便会唾弃这种迷信封建的做法,也会反对宗教的商业化。这就将引起像16世纪的那场宗教变革。如果没有变革的飓风将宗教拉上正途,那么宗教便会延续着他的利益,和人们的反感,最终,宗教信仰会被经济一点一点地蚕食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