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暑期档引进片第一波风潮的收官之作《功夫熊猫2》,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为观众奉献上了一场货真价实,让人终于大饱眼福的3D视觉盛宴。类似于《雷神》那样的伪3D固然遭人唾弃,但如《加勒比海盗4》这种挂着真3D的羊头,卖伪3D的狗肉的行为,更是坑爹地叫人痛心。《功夫熊猫》系列作为梦工厂难得的能同皮克斯分庭抗礼的动画,着实倾注了制作者们无比诚挚的心血与才思,这一点是观众们有目共睹的。荧幕上人物那精细入微的毛发,栩栩如生的立体动感,便是最好的答卷。从视觉效果上来审视,这就是一部技艺娴熟精湛的佳作。
《功夫熊猫》这个系列可以说是一封写给中国观众的,热情洋溢且情感发自肺腑的情书。将西方那套,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最终成长为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的烂大街的剧情路线,嫁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包装里,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尝试。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无与伦比的大获成功。细数一下,近些年来的影片,也不乏将镜头直接对准中国文化和元素。《魔法师的学徒》中的唐人街大战,《变形金刚2》开场的上海混战(城市标识被剪),乃至于《2012》中,直接将“只有中国人才能拯救世界”这样的论断公之于众。固然这些零零碎碎的桥段同《功夫熊猫》系列相比,只能算得上是给中国观众抛了个媚眼。但均能够说明,好莱坞对于大陆这块票房宝地的觊觎之心。由此,从本质上来讲,《功夫熊猫》系列“胜之不武”,亮点并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它的营销之道。中国风色彩的文艺元素,放大来看其实是代表了整个东方的艺术发展,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恰恰是影视宣传媒体最乐此不疲挖掘的方向。宣传一跟上,加之过硬的影片质量,那么面包、牛奶就全都有了。
按说“换汤不换药”是遭人诟病的行为举动,但这却正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理念的精髓所在。正如盖房,打地基既是最关键也是最耗心血的,地基完工之后,剩下的便是各种花样百出,别出心裁的装饰架构。好莱坞所摸索出的电影套路,尤其是商业片的套路,屡试不爽的就那么些个。要颠覆其根基,另起炉灶,基本是会沦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么,创作的重心就转移到了形式的变化,包装的更迭。走在老路上精益求精,才是好莱坞电影最根本的生存之道。诚如将阿宝变成熊猫,从一个整天浑浑噩噩、贪吃好玩、神经大条的无名小卒,一跃跻身于武林豪杰之林,这种遍地开花的套路深究起来,实则就是把蜘蛛侠变成了熊猫大侠,纯粹的换汤不换药的典范。当然,若是过度翻炒,势必会引起审美疲劳,《怪物史瑞克》系列正是绝佳的失败案例。
在第一部中,阿宝的老爸怎么会是只鹅(不是鸭子噢,是goose鹅),这种显而易见的留白,便给第二部开拓了剧情的发展路线。传承中华文化的孔雀,担当了反派的重任。尔后五侠加神龙大侠阿宝的明星阵容,开启了讨伐孔雀,追求正义的通关任务。影片最大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单独将“功夫”与“火炮”提取了出来。一种是传统价值的延续,一种是科技革命的新兴事物。陈旧的传统与全新的科技互相碰撞,由此产生的戏剧冲突感更有一层文化底蕴的内涵嵌套在里面。再加上安插了在科技创新面前所衍生出的“妥协派”与“顽固派”(挂了),点点滴滴地体现出了创作者独到的用心,值得称道。
同一般的好莱坞动画相比,《功夫熊猫2》的笑点明显偏少。除却阿宝依旧喜欢买萌装嫩,少之又少的插科打诨,喜剧性方面略微有所欠缺。不过,影片的卖点也不在于喜感,还在于酣畅淋漓,华丽绚烂的武术打斗戏码。明快的节奏剪辑,干净利落的武术动作设计,灵动的镜头切换,将一场场武戏诠释地尤为到位,叫人大呼过瘾,完全不亚于真人打斗秀。此外,初进凤凰城,阿宝套上舞狮的伪装,演绎了一场“贪吃蛇”,着实耳目一新;紧接着换上装备“二轮车”,奉献了一场复古版的“极品飞车”。单就这两个小桥段就足见编剧对于细节捕捉的过人功力。在阿宝寻亲之旅上,蜻蜓点水般的突显了些许煽情效应,也算是一种作品成熟的表现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功夫熊猫2》的水准是有目共睹的。尽管换汤不换药,但观众也没有丝毫腻味的苗头,正如阿宝对蒸包和面条永远都有着无限的食欲。若要说到期待《功夫熊猫3》的理由,我看是阿宝同悍妞虎之间的暧昧——已经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指不定就能发展一段纯情而又美丽的爱情呢。
|